•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低淘展会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展会新闻 » 正文

    “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硬核实力(下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10 11:12:28   浏览次数:74  发布人:21df****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9月26日,“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在国家金融信息大厦开展。  本次展览精选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历史经典照片,不少珍贵资料为首次披露。展览包含浴血新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时空巨变、富民厚生等多个篇章,从百姓视角出发,以视觉逻辑为线索,全景展现新中国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革。  从9月26日开始,我们把“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的所有照片“搬到”这里,呈现给大家。今天展示的是这个展览中的“硬核实力”(下篇),共26张照片。  今日之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

      9月26日,“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在国家金融信息大厦开展。

      本次展览精选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历史经典照片,不少珍贵资料为首次披露。展览包含浴血新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时空巨变、富民厚生等多个篇章,从百姓视角出发,以视觉逻辑为线索,全景展现新中国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革。

      从9月26日开始,我们把“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的所有照片“搬到”这里,呈现给大家。今天展示的是这个展览中的“硬核实力”(下篇),共26张照片。

      今日之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正奋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新华社自诞生之日起,便担负起用镜头记录时代风云的重任。方寸乾坤,瞬间永恒。一代代新华社摄影记者用光与影定格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时间,冲洗出历史的底片。新华社精选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的经典照片,从百姓生活变迁的视角,全景展现伟大祖国75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革。

      与影像对话,与历史相遇。驻足凝望一幅幅照片,我们清晰可见——

      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初心与梦想,

      中国人民最真挚深切的向往与追求。

      这是国人心中最“燃”的记忆——

      “两弹一星”的声声巨响,我们有了自立自信的底气;“天眼”远望、高铁飞驰、北斗组网……大国重器“上天入地”,中国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一路攻坚克难、一路披荆斩棘,中国制造挺起大国脊梁,中国科技展示大国豪气。

      奋战在三峡工程临时船闸工地上的建设者们。(1997年11月3日发)新华社记者 范德元 摄

      点评 人物表情质朴,情绪饱满,富于特色的工作穿戴展现时代特征,是三峡建设者情感状态的生动写照。

     

      2006年5月20日,位于湖北宜昌三斗坪的三峡大坝全线建成。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点评 场面恢弘,信息丰富,奔腾的水流彰显动感和力量。

      陕西延长油矿的石油工人在进行修井作业。(2005年12月25日发)新华社发

      点评 钻井中喷射出的地下水形成水帘,工人的身体姿态富于张力,增添画面动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新华社发

      点评 明亮的天光与火箭点燃时喷出的火焰之间光比相对柔和,发射现场和设备都获得更完整均匀的呈现。

      2008年9月27日,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出舱活动任务的航天员出舱后挥动中国国旗。(摄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

      点评 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的历史性瞬间。幽暗宇宙的深色背景清晰勾勒出白色太空舱、航天员与五星红旗的轮廓,激动人心的场面十分震撼。

      2010年7月,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中国南海成功下潜后出水。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点评 多个被摄物体由左及右,从大到小,形成视觉上的阶梯效果。物体色彩上的相对统一较好反映出彼此关联,画面和谐平衡。

      2016年12月9日,“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建立天地链路(合成照片)。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点评 光影交错,奇异瑰丽,天空中的星轨动感强烈,场面壮观,科幻感十足。

      上图为1958年,中国试制成功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八一”型电子计算机。新华社记者李基禄摄;下图为2019年4月24日,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应用研发部工作人员在巡查。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点评 上方黑白照片,画面饱满充实,景物错落有致,人物姿态各异,注意力高度统一集中。下方彩色照片,科研人员表情自信,计算设备机箱与机房天花板形成从天到地的良好视觉秩序。

      2020年5月26日,在河南邓州,加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拖拉机在无人驾驶状态下播种。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点评 以俯拍全面记录拖拉机顶部完整形态,独特视角更有助于展现主体功能结构,也使画面更富图案感。

      2020年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新华社发

      点评 细节清晰,光色独特,具有很强的科技感,解开科学奥秘的解析式近景拍摄,令人倍感新奇。

      2023年6月22日拍摄的位于贵州平塘县的“中国天眼”全景,目前“中国天眼”是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点评 高科技设备与美丽自然完美融合,场面壮丽雄阔,气象万千。

      2021年4月21日在广东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拍摄的室温自动探针台。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点评 超近距离拍摄表现高科技成果,明暗交错,色彩和谐的探针细节毕现,抓人眼球。

      2021年7月24日,中国海军山东舰在南海某海域机动航行。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点评 主体威武突出,随风飞舞的白云与海面翻滚的浪花共同增强照片动感,让航母气势更加雄壮。

      2022年3月13日,在安徽芜湖的长江边,电力施工人员在高空进行特高压输电线路跨江作业。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点评 场面独特,气势磅礴。悬空俯视江面的角度令人震撼。

      2022年7月16日,位于内蒙古达拉特旗的“骏马”光伏电站被夕阳映照成金色。这座坐落在黄河“几”字弯南岸的光伏电站被收入“世界最大的光伏板图形电站”吉尼斯世界纪录。新华社发

      点评 气势宏大,色彩华丽,鱼眼镜头的使用对场景进行夸张的完整展现。

      2023年5月28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以水门礼迎接C919首个商业航班东航MU9191。新华社发(汪洋 摄)

      点评 场面宏大,层次丰富,主次被摄体高度呼应,仪式感满满。隆重的水门礼强烈烘托现场气氛。

      2023年6月6日,在山东一家动力电池公司,工作人员在锂电池生产线值守。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点评 隔板两侧场景和色彩差别明显,犹如两个世界。躬身专注工作的操作者用眼神将被分割开的区域联结起来。

      2023年9月13日拍摄的辽宁大连庄河海上风电项目。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点评 海上风机阵列仿佛共同演奏的乐手,协调有序,水中礁石与空中云朵彼此应和,灵动而活跃。照片色彩暖丽,青绿与桔黄宛若国潮设色,浪漫无边。

      2005年10月24日,陕西延长油矿永坪炼油厂流光溢彩。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

      点评 夜景突出了新型煤化工设施的科技感,整洁的厂区在夜晚灯光的映照下尽展百年老矿现代化发展新气象。

      2023年7月27日,夜班工作人员在位于陕西榆林的中国石油长庆油田上古天然气处理总厂巡检。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点评 工业设施如同水晶宫殿,地面积水强化照片镜面效果。劳动者的出现打破夜间厂区的宁静,使照片形象生动而富于表现力。

      2023年10月10日,安徽合肥的一家汽车制造基地内,机器人在组装新能源汽车。新华社发

      点评 色彩对比鲜明,现场忙而不乱。被摄体造型现代,充满科技感,场面犹如外星工厂,给人独特的视觉体验。

      2023年11月4日,中国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命名交付。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点评 图片如同一幅超级写实主义作品,具有罕见的分辨率。即便经受超高倍率放大,仍能清晰呈现画面微末细节,令人叹为观止。

      2024年1月18日拍摄的津潍高铁津沽海河隧道超大直径盾构机“津城一号”始发现场,该隧道是京津冀地区开挖直径最大、掘进距离最长的高铁盾构隧道。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点评 盾构隧道的横向延伸与城市建筑群的纵向发展形成对比,二者间的水上设施增添画面信息,红色框架从场景中脱颖而出,画面宽阔壮观,错落有致。

      2024年1月25日,位于渤海湾西南部的埕北油田油气处理与岸电设备共建平台——CEPC(中心平台)正式投产。新华社发(杜鹏辉 摄)

      点评 暮光已至,华灯初上,海天尚蓝的黄昏时分是夜景照片拍摄的黄金时刻。通体明亮的海上平台与蓝天碧海交相辉映,熠熠生辉,主体与环境光比合理,被摄体细节获得全面均衡展现。

      2024年2月,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在秦岭站附近为企鹅拍照。新华社发

      点评 画面生动和谐,充满趣味,雪花飞舞突出极地元素,低角度呈现美丽光影效果。

      2024年6月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工作人员监测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工作情况。从5月3日成功发射到6月25日顺利着陆“回家”,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点评 屏幕信息清晰显著,下方工作人员与屏上主体形成关联,生动表达航天人“托起”航天器的寓意。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21df****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dit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