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基层,我们却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虽然文化资源看似丰富,文化服务形式也多种多样,但真正能够感受到文化氛围、享受到文化服务的却并不多。这种强烈的反差感,无疑暴露出基层文化服务“到达率”不高的问题,也让基层干部群众深感困惑。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文化服务的下沉往往缺乏精准性和丰富度,导致服务内容与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脱节;另一方面,则在于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推动文化服务下沉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上的热闹和表面上的成绩,而忽视了文化服务的实际效果和群众的真正感受。这种“自嗨”式的文化服务,不仅无法真正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反而可能让他们对文化服务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制约基层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和群众精神富有的实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这一举措无疑为解决基层文化服务“到达率”不高的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优质文化资源具有文化、教育、经济等多重价值,是提升基层文化建设水平、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支撑。因此,如何让这些优质文化资源真正贯通“最后一公里”,成为当前基层文化服务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我看来,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只有真正了解群众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才能提供符合他们口味、贴近他们生活的文化服务。这需要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文化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其次,要注重文化服务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多元化的,既有传统的戏曲、歌舞等艺术形式,也有现代的电影、图书等文化产品。因此,我们在提供文化服务时,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创新性,以满足不同群众的需求。
最后,要加强文化服务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对于已经提供的文化服务,我们要及时进行评估和反馈,了解群众的真实感受和意见,以便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确保文化服务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让优质文化资源真正惠及基层,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只有真正打通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才能让基层群众真正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力量,进而推动基层文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