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障碍者的社会融合,往往是一条漫长而又充满不确定性的路。
而对特需群体的理解、包容、接纳,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
在今年的广州市两会上,记者观察发现,郑子殷、姚秀玲、贾生鹏等多位政协委员的提案聚焦到了心智障碍群体,抽丝剥茧剖析该群体在社会融入方面的每个真实卡点,并从教育、就业、托养等维度提出精准建议。在他们看来,每一个心智障碍者虽然面对不同的学习、社交及社会适应障碍,但障碍不等于人生的一切。
学校的教育、日常的训练、社区的融入、就业的转衔、融合的支持、养老的规划……这些都是心智障碍者社会融合路上的关键环节。“真正的难点不是心智障碍者的‘障碍’,而是我们搭建的支持体系是否真的可以相互衔接、有效运作,持续回应心智障碍者的发展需求。”一位政协委员告诉记者,“让支持体系运作起来很重要。”
而现实中,教育、就业转衔、托养都需要新的突破。
教育
没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孩子也很难成长
丨痛点:简单地套用其它教育模式开展特殊教育
丨策略:开展针对性、系统性的课程设计研究
丨问题:学校如何与社会多方建立包括档案在内的有效衔接?
广州市政协委员姚秀玲是一名特教工作者。
在她看来,教育的关键是因材施教。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心智障碍中的一类,但姚秀玲在今年的提案中指出,其学习需求和发展路径与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不尽相同,如果没有针对性、系统性的教育支持,教育就很难起到作用。而按照“精准核查、科学评估、分类安置”原则保障每个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得到适宜的教育安置,只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一线教育工作者能否给每一位心智障碍者提供支持。“我们一些特殊教育就是简学校单地将孤独症谱系障碍者列入智障教育范畴。”姚秀玲建议,首先完善孤独症谱系障碍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加强课程研究,制定科学适宜的教育指南;引导学校设立孤独症谱系教研组在教学方面进行探索。
“此外,我们也要加大孤独症症谱系障碍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姚秀玲说,一方面是鼓励师范类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培养更多专业教师;另一方面,将相关内容纳入职前培训和继续教育体系中。同时,她也建议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探索助教陪读制度,将专业支持实实在在引入到教育场景。
但校园并不是心智障碍者社会融合的终点。
姚秀玲认为,学校与社会多方专业资源之间应当建立健全的服务转介机制,确保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能够顺利从一个阶段过渡到下一个阶段,比如从早期干预转向学龄期教育,或从学校环境过渡到社区生活等等,保证孩子能持续获得所需的支持,此外,孩子在校时其实也需要其它场景提供融合支持。
早期完整的特殊教育或融合教育支持,往往可以为心智障碍孩子未来进一步的社会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诺臣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郑子殷提出,完整的支持离不开清晰的服务转介机制,让社会多方一起围绕个案制定支持方案,但目前大家在档案互通等细节上面卡住了。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一所普校里的温暖一角。
就业
职业培训,必须以推动就业为目的
丨痛点:职业转衔支持没法有效地回应心智障碍者成长需求
丨策略:联动专业社会组织,打造全方位、多场景的支持体系
丨问题:首先或许要改变“追求就业数量”的助残工作思维?
“其实问题是相似的。我们大多数对心智障碍孩子的支持以项目为中心,简单套用过去的支持模式,封闭性很强,无法与别的支持策略互通,然后项目一结束,对孩子的评估总结没有流动到更多支持者手上。”郑子殷表示,心智障碍者,尤其是孤独症谱系障碍同学走出校园后,其面对的瓶颈也是一样。
今年,郑子殷把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总干事梁志图的建议培育为“百姓提案”,并在提案中指出,心智障碍者走出校园后缺乏有效的转衔。一线调研发现,目前大多数心智障碍者就业培训简单套用传统的就业培训,忽视其培养特殊性,没多场景训练,没有延长周期,导致培训效果一直不佳。
“再往深一层看,其实我们的培训并没有真的相信心智障碍者可以就业,退而求其次培养生活技能。”郑子殷说,由于培训项目不断变、周期短、缺少以目标倒推的培训策略,导致职业培训做是做了,但一些核心问题依旧没能得到解决——比如管理情绪欠佳的还是欠佳;缺物权意识的还是缺物权意识。
《丰富职业培训项目,推进我市心智障碍者就业质量提升》提案指出,建议设立符合心智障碍群体身心发展规律的职业培训体系,邀请资深一线从业人员共同参与课程及工具开发,从多维度建设面向心智障碍者的职业培训体系,改革项目制为周期滚动制,建立长程培训模式以及长期跟踪支持机制。
此外,该提案建议完善课堂外的职业培训体系,支持社会力量支持心智障碍者职业转衔,例如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开展 的促进心智障碍青年职业技能发展项目;广州市心友心智障碍者服务协会开展的中高等职业学校培训和实际岗位就业培训,以及常态化的社区运动康复等融合活动支持。
在郑子殷看来,实际上,心智障碍者缺的从来不是服务数量,而是方向。
“我们建议将这些取得明显成效的项目纳入市职业培训项目。”郑子殷说。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一位心青年在支持下走入职场。
托养
托养服务,一直是一个硬刚需
丨痛点:托养服务需求大,轮候久,供给能力不足
丨策略:推动公办托养服务加大增量,促社会化托养服务专业化发展
丨问题:除了硬件,专业服务力量能否跟上或许也需要考虑?
心智障碍者除了就业,有的也需要考虑托养的问题。
残疾人托养服务主要是为“学校已离开、医院收不了、企业进不去、家庭供不起,其他公共服务长期不能覆盖”的困难残障伙伴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辅导、职业康复和劳动技能训练、运动功能训练等等社会服务。而心智障碍者中的这一群体,其实也并不在少数。
广州市政协委员贾生鹏表示,目前来看,广州有托养需求的残疾人口数量庞大,供需矛盾突出,市残联“阳光轮候”显示,2025年1月托养轮候人数为897人,轮候周期很长,而广州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星安居)项目(床位1300张)尚未建成投入使用,公办托养机构服务力度有限,且各区也不均衡。
而社会化托养服务机构缺乏统一服务规范,多为寄宿制托养,而日间照料、居家托养服务较少,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而推动托养服务整体发展,首先要摸清底数。贾生鹏建议,组织开展广州市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调研,摸清现有各类托养机构情况,调查掌握有托养需求、托养意愿的残疾人规模。
在此基础上,他建议业主单位、组织实施建设单位加快推进广州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星安居)项目建设,尽早投入使用,缓解轮候压力;各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残疾人数量、分布状况及托养服务需求,制定并实施托养服务机构设置规划,重新将托养服务纳入市残联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目录。
与此同时,他建议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残疾人托养服务,提供增量托养服务(机构托养、居家托养、生活照料和护理等),出台相关办法和服务规范,助力社会化托养服务有序发展,培育孵化一批专业性强、运行规范、具有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的骨干示范托养服务机构,着力保障基本托养服务。
来源: 广州日报
编辑 :宣佳
审核: 张雪飞、张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