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本·琼森说:“语言最能暴露一个人,只要你说话,我就能了解你。”
言为心声,人们说的每句话,都在不经意间透露着背后的思维方式。
表达清晰的孩子,会更自信,更容易成长中获得正反馈。
反之,要是一个孩子说话时唯唯诺诺,存在感极低,就会变得敏感自卑,甚至还可能因为不会表达而错过机会。
如果要判断孩子聪不聪明,看他说这3种话就知道。
提出需求的话
情商高的孩子,都懂得适时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又不会得罪人。
会说话的孩子,能在轻描淡写中,达成自己的目标,不管走到哪,都是人群中最耀眼的人。
哪怕遇到了挑战,他们也能够说服别人帮助自己。
可能也有的父母,会认为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光耍嘴皮子功夫没什么用。可在这个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
要是孩子明明有实力,却表达不出来,势必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我们与别人建立沟通的桥梁。
作为父母,我们有必要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需求,多想想自己想要什么。
不然,孩子的需求得不到释放,就会一点点积压下来,导致内心无比匮乏。
这样的孩子会很缺乏安全感,外界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草木皆兵。
表达意见的话
表达意见,是孩子跟世界互动的窗口。
要是这条外部通道被关上了,孩子就会失去主动性,活得像个工具人,做什么都提不起力气。
说出自己的心思可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在很多的时候,我们先是不敢说,再是不肯说,然后是不屑说,最后就成了不会说。
最怕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幌子,却不尊重孩子的想法。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越来越消极越被动。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叛逆,就是因为他们在父母面前没有话语权,于是只能用这种做法,来抵抗父母的控制。
真正聪明的孩子,都懂得说出自己的意见,向全世界开麦。
哪怕孩子的想法不一定对,但敢表达、敢反抗,本身就是有好奇心和生命力的表现,不一定是坏事。
自我反思的话
正如文学家金克木在《书读完了》中写道:“语言不仅是工具,它本身又是思想,又是行为。”
你说什么样的话,就是什么样的人。
当孩子有了反思能力后,就相当于有了自我提升和学习的利器。
这样以后不论遇到什么问题,孩子都不会归咎于客观环境,也不会迁怒于别人,而是会想下次怎么可以做得更好。
在一次次迭代中,孩子自然而然会一次次刷新自己,突破自己。
最后的话
作为父母,怎么让孩子的表达能力更上一层楼呢?
一方面,可以用苏格拉底追问法,引导孩子直击本质。当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时,父母不要图省事直接给出答案,而要不断问为什么,鼓励孩子多说细节。
这种刨根问底的交流方式,可以帮孩子理解问题,分析问题。
比如当孩子问“这是什么花”时,不要急着说名字,而是让孩子描述形状、颜色、生长状态等,再对号入座。
这么做,其实比给回答更难,需要父母有极大的耐心。
另一方面,父母要教孩子学会表达模板,让言辞更有逻辑性。
最常见的,比如“总分总”和“123原则”,父母每天都可以带着孩子练习,让孩子聊聊今天过得怎么样,分3个点展开具体做了什么,最后再做个总结。 通过反复训练,这种结构化思维就会成为肌肉记忆,孩子一开口就游刃有余。
孩子聪不聪明,通过看他怎么提出需求,怎么表达意见,怎么反思问题,就能见微知著。
会说话的孩子背后,离不开父母的付出。
希望每个父母都能保护好孩子的表达欲,帮助孩子在思考和表达中,不断超越自己,活出闪闪发光的模样。
本期封面:
本文转载自『南方都市报』微信公众号,来源:十点读书,作者:林希言
● 反邪专区
● 参与活动
●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