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抽空看完了刘晓蕾的《醉里挑灯看红楼》,她的一些观点很是不同,应该说很有新意,在这里借花献佛分享一下刘老师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刘老师很喜欢第一女主角林黛玉,很不喜欢第二女主角薛宝钗。
1.林黛玉:在刘老师看来,林黛玉活得真实有趣、灵动聪慧、明媚浪漫、敢爱敢恨且敢于做自己,而且还是一个才女。
刘老师觉得林黛玉是大观园里最出类拔萃的一个,也是诗人中的诗人,骨灰级的文青。更是宝玉的灵魂伴侣,也唯有林黛玉,能把贾宝玉说不出的伤痛写成诗。
在刘老师眼里,林黛玉活得孤独而自由,是黛玉让孤独开出了诗意的花。善用孤独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自由的人,在孤独中,林黛玉坚持着一个诗意的不同凡响的自我,这优美洒脱的姿态,真可入《世说》,也可以媲美魏晋的名士和才女。
他们这些人从骨头到血液到肌肤,都是风度,都是艺术。而且刘老师主张人应该像林黛玉那样听从内心,痛并绽放,孤独而自由,拥有一个真实而坦率的人生。
2.薛宝钗,刘老师极其不喜欢薛宝钗甚至是批判的,在刘老师眼里薛宝钗是一个复杂的现实主义者,尽管她知识丰富,但却是一个喜欢教育别人的道德家,表面上薛宝钗真是“温良恭俭让俱全,仁义礼智信完备”。
红楼梦里,有男人,有女人,只有薛宝钗像圣人。可是她自己却戴着金闪闪的金锁,日日穿梭于大观园;她写得一手好诗,诗社每次活动她都表现得很积极;她羞笼红麝串,无意中露出一截雪白丰满的手臂,惹得宝玉荷尔蒙瞬间飙升;夏日的午后,她坐在正午睡的宝玉身边,绣他贴身穿的肚兜,绣的还是鸳鸯.......
这些画面是一个正经的道德女圣人该做的事吗?如此悖谬的场景,其实也并不奇怪,因为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道德:说一套,做一套,言与行通常不属于同一频道。
薛宝钗春日扑蝶无意中听到丫鬟小红和坠儿说话,并知悉了小红想与贾芹好,于是来一招“金蝉脱壳”之计故意嫁祸给林黛玉。
有人说这是宝钗的自我保护,是本能反应。但刘老师觉得薛宝钗的反应已经不是本能了,因为她对当下情境进行了相当审慎的判断,然后才作出了利己的选择。其次利己虽然是人性,但利己不一定代表害人。
利己与害人之间,还是有界限的,过了界就是另一码事,底线就在这儿。
面对金钏跳井,本来薛宝钗作为贾家的一个亲戚,她可以保持沉默,什么也不说,如果非要道安慰,显示对姨妈王夫人的关心,也不必非要说谎,颠倒黑白。
但她就是这么做了,还轻描淡写地把自杀说成失足,刘老师觉得这是冷酷。如何面对一个人的死,沉默,还是说谎?并不一样。确实对于一些人来说,什么都可以模糊过去,即使生死问题,也不必深究。
这就是古老的中国,隐藏了太多的谎言和罪恶!多少人死得不明不白,甚至死后还被诬蔑。
刘老师还觉得薛宝钗没有青春期,似乎一生下来就老了。在她的人生里,有智慧,有抱负,更多的是隐忍和算计,这不动声色匍匐前进的姿势,是典型的中国式生存智慧,要出人头地,就要先学会吃亏、示弱,隐藏欲望,是谓以弱胜强,以柔克刚,恨不得变成:“忍者神龟”。
宝钗从不伤春悲秋,也不开怀大笑。现实是什么样子,她就活成了什么样子。刘老师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自由意志,不是被给定、被规定。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姿态,所以曹雪芹曹公格外珍视那些能旁逸斜出、拒绝跟生活和解的人。所以要有宝玉,要有黛玉,要有大观园。
二、宝玉与黛玉是同一个世界的知己,灵魂伴侣,他只会喜欢黛玉,他与宝钗是两个世界的人,他不可能喜欢宝钗。
1.宝玉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说宝玉是一个富二代,还是一个花花公子,是一个烂情的男人。
但实际上真正懂宝玉的人都知道他其实不是这样的人,如果你对宝玉是这样的认识,那只能说明你白看红楼梦了,我劝你别再看红楼梦了,你根本就辜负了曹公的这部名著了。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在刘老师眼里,宝玉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她第一句话就是:我喜欢贾宝玉,他是我的男神。
光这一句话,你就知道刘老师有多爱贾宝玉这个人物了。然后她说贾宝玉不是英雄,他也没有做英雄的梦想,他只想做一个温柔的情僧。
宝玉身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身边姐妹成群,诱惑太多。但宝玉终是“意淫”,对女孩子情深义重,充满呵护和尊重。
有谁像贾宝玉一样,一开始拥有一切,应有尽有,好像独得了天大的恩宠,最后却一点一点被剥夺殆尽------金钏自杀;睛雯被逐; 迎春嫁给中山狼;连他最爱的林妹妹,也是“玉带林中挂”,最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是怎样的大虚无和大悲伤。其实这悲伤一直潜伏在他的生命里,只是人人眼里,他都是那个没心没肺快乐王子一般的宝玉,却很少有人洞察他骨子里的绝望和孤独。
而只有林黛玉能理解并尊重他的这份孤独,所以他们才是真正的灵魂伴侣。整个大观园里,只有黛玉是他的知己,所以他才会那么爱黛玉。
宝玉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把妙玉不要的“成窑五彩小盖钟”送给刘姥姥;贾环故意使坏,用蜡油烫坏了宝玉的脸,他叮嘱别人莫张扬,就说是他自己烫的好了;不学无术的薛蟠在酒席上唱“女儿愁,绣房撺出个大马猴”,众人都嫌其粗陋,他笑笑:没关系,押韵就好........
宝玉对这个世界温柔相待,对他人从不设防,对人性有足够的信任,被人误解依然不改初衷,要怎样才能做到?
谁会否认善良的美好呢?只是,在推崇不择手段、狡智型生存法则的社会里,善良和天真一样,人们宁愿怀念他们,把它们变成永恒的乡愁,也不愿意真正拥有它们。
可是,有问题的不是善良本身,是这个世界。
宝玉对宝钗的评价里有愤怒有惋惜:“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坚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
宝玉嗅觉灵敏,早就察觉她气味不纯,不属于他热爱的那个世界。 那个世界里有青春、浪漫和爱情,花开花落,灵气十足。但这些和宝钗没有关系,就像她的寄居身份一样,她一直是大观园的过客。
黛玉葬花、湘云醉卧芍药裀,诗意盎然,宝钗扑蝶却引出了“金蝉脱壳”。如果大观园代表了人类的纯真岁月,宝钗其实并不属于这里,而且最先选择了逃离。
即使宝玉照样拥有全世界,宝钗也走不进宝玉的内心,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他是情僧,满怀深情。而在宝钗的世界里,有中国式的人情世故,却少有真情。
一部红楼梦,留下多少传奇,经过刘老师的分析,我也想做一个像林黛玉那样真实、清高、有才华却也孤独的人。
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做自己很重要,一生一世活出自己的精彩,不要像薛宝钗那样顾全大局,让人人都满意,但却苦了自己。
最后用刘老师书中的原话来结束这篇文章:
既然人终有一死,不如在这有限的生命里,活出鲜烈、丰富而充满勇气的人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