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称玉有十一德: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故而“君子比德于玉”,可谓将玉石拟人化到了巅峰。我虽觉得这种说法有些过誉,但还是非常喜欢美玉,见到天津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玉器陈列展时,便流连其间,乐而忘返。
陈列被冠以“聚赏珍玉”之名,按照时间轴线渐次展开,分为七大部分:玉蕴神奇——新石器时代玉器、玉炫王权——商代玉器、以玉从礼——周代玉器、玉兆祯祥——汉代玉器、玉之新韵——魏晋南北朝玉器、美玉纷繁——唐宋辽金玉器、玉之大成——明清玉器,共展示了300多件珍贵的文物,且四分之一为首次出展,令我大开眼界。
首先是理清了玉器的发展脉络,从祭器到王器,再到礼器与玩器,其由神坛逐步走向寻常百姓家,成为世俗之物。其次是被众多展品闪亮了眼睛,特别是那些远古时代的器物,让人震惊不已。像6000多年前红山文化的玉琮,外方内圆,而且带锯齿状边饰,十分精致。很难想象,古人在没有任何电动机械的条件下,是如何加工这般规整的器物,大概一个物件就要耗费玉工一生的心血,只有在虔诚的信仰之下或是在恐怖的淫威之中才会付出如此代价。
展厅中的重器当属金缕玉衣。古人认为玉可防腐,所以帝王在死后要穿上用金丝缀连玉片所做成的衣物,并且身体里也得填充玉器,诸如口中的玉琀、手里的玉握以及堵在双眼、双耳、鼻孔、嘴巴、肛门和生殖器等处的玉塞。我对此并不陌生,因为老家保定满城的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就出土过我国第一套完整的金缕玉衣,比眼前的展品还要华丽,所以不足为奇,但还是有众多文物让我惊叹不已,尤其是一些可谓巧夺天工。
像清代的青玉鹅形盒,呈曲颈卧波状,羽翼丰满,体态丰腴,额头饱满,圆目厚喙,好像浮于水面静思,又酷似在做窝孵卵,显得非常呆萌。更有意思的是红白玛瑙李白像,诗仙着素袍丹冠,斜倚方凳,旁边还侧立一小童,仿佛再现了“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场景。最为叫绝的是,不仅人物雕琢得栩栩如生,而且妙用俏色,借助原石上的红白色彩,给李白戴了顶红帽子,叫人叹为观止。
展厅里的光线很弱,只给玉器打了灯光,所以有种神秘感,也略显压抑,游客便不自觉地屏气敛息,蹑手蹑脚。我全神贯注地欣赏着展品,及至结尾方回首看了看参观的游客,才发现观众竟然大部分是女孩子,她们或驻足细观,或不停地拿着手机拍照,一副专注的神情。她们大概对玉之十一德不感兴趣,更多的是在欣赏玉石之美吧,而姣好的面容与美玉交相辉映,恰似一尊尊美石,亭亭玉立,给灰暗的展厅添了一抹亮色。
其实,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一块璞玉,经过岁月的打磨变得圆润光滑,变得通透灵动。仁智义礼之德便在砥砺间化作玉石上流畅的线条、飘逸的神态,观玉即是在自赏,眼中的美玉照见心底的美德,映照出体内潜藏着的涵养与修为。尽管人们无法做到古人崇尚的玉不离身,但可以常到博物馆逛逛,让美玉赏心悦目,让玉展扮亮闲暇。
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