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我对碑文抱有敬而远之之心,确实是因为看不懂,不懂背景,不懂文义,更尴尬的是压根看不懂字。
西安的碑林,就是这样一个让我敬远的地方,黑而高大的碑,冰冷威严,高深莫测,一直不敢走近。
读朱鸿先生写的《碑林嚼字》,如遇知音,遥有同感,同时也侧面了解一下,对碑林祛魅。
西安碑林,是唐朝盛世的侧影。以唐时的碑刻经文和书法为主。
西安碑林迎客第一碑——《石台孝经》。碑身立于三层方形石台上,碑文的核心内容是儒家经典著作《孝经》,因而称为《石台孝经》。由4块细石合成,色如黑玉,光可反照。
《石台孝经》被称为“第一碑”还因此碑“集三帝于一身”。唐玄宗李隆基作序、注解并以自己喜爱的八分隶体写成;唐肃宗李亨撰写了碑首的16个字;碑文的核心内容出自“文帝”孔子所撰写的《孝经》。
《石台孝经碑》的碑额秦小篆“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
唐玄宗为确保帝位,他宣布以“孝”治天下。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唐明皇诏令天下家藏《孝经》一部,让子弟精读勤学,并于第二年亲自书写《孝经》,刻碑以示天下。
“孝”也成了道德大棒,成为玄宗皇帝满足私欲的遮羞布。
据说当年,唐明皇李隆基爱上亲儿子寿王妃杨玉环后,以致日思夜想,茶饭不思。宦官高力士灵机一动,劝李隆基令各位皇子研读《孝经》,以启发寿王以孝道为重,献出玉环。李隆基欣然采纳,并对诸皇子解释说:“孝之精义乃在于顺,顺者,以父母之愿为己愿,以父母之想为己想。”希望寿王有所感悟。寿王能不从,为“孝”胁迫,实际惧于皇权压制。
“孝”一直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著名的24孝图的故事流传至今。“孝”道一直是我们人伦道德的重要内容,但是“孝”亦有道,以“孝”进行德绑架,或者不分实际的“愚孝”,都是不可取的。
“孝”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家庭伦理,也是断不清的家庭官司,孝的要求,基本可有3层:一是衣食无忧,所谓能养也;二是和颜悦色,所谓“色难”;着急上火训斥,都是常见的问题;三是陪伴,这个最难。年轻求学,成年为生计奔波,老了还要顾家,帮助子女。所以年轻不懂,中年匆忙,可短暂陪伴,常回家看看;如果有心无挂碍,手头宽裕,心境平和的老年,父母还在,真是难得,可以长久陪伴左右。我初中的老师,老伴走的早,退休后,在老家陪伴老母直到她离世,确实可幸。但是经常有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也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更多的是生活艰涩,疲劳奔波的无奈!
孝是不可攀比的,从心出发,尽己所能!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