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蓝天,是自然馈赠的温柔,是千百年来人类诗意栖居的重要象征之一。2023年5月,我从公安环食药侦战线被抽调到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大气污染治理办公室工作(以下简称大气办),这段经历,让我切实体会到公安机关在蓝天保卫战中的使命。公安部门不仅是执法的“尖兵”,更是服务的“桥梁”、协作的“纽带”。
执法,保卫蓝天的“铁腕”
治理大气污染,执法是最直接的抓手,也是公安部门的重要职责。一到大气办,我便被安排在了督导检查组,在组长带领下,密切联系原本单位与大气办间的联合执法行动,从企业工地到社区街道,我们的足迹无处不在,只为发现每一个污染源,解决每一个环境问题。
一次夜间突击检查,我与同事接到群众举报,某工地深夜违规施工。我们赶到时,机械的轰鸣刺破夜空,扬尘在灯光下飞舞,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面对我们的质问,工地负责人辩解工期紧张,而旁边的一位居民则愤怒地表示:“我们还要不要睡觉?这样的环境还能住人吗?”那一刻,我深深意识到,污染治理不仅是环境问题,更事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经过现场取证和紧急措施,我们责令停工整改,并与相关部门联合制定长效机制,确保此类问题不再发生。
类似的情景并不鲜见。砂场粉尘超标、企业废气排放不达标、露天焚烧生物质……每一次现场执法,既是对违法行为的果断叫停,也是对群众权益的坚决维护。我们用行动告诉每一个人:蓝天之下,人人平等,违法行为决不姑息。
服务,从“禁燃”到“共治”
如果说执法是“铁腕”,那么宣传和服务则是温暖的“柔情”。没有全民参与的治理,蓝天的梦想注定遥不可及。
每到年节临近,烟花爆竹的禁燃禁放工作总是成为公安部门的重要任务。那是一次深冬的巡查,我们在偏僻的村庄发现了非法储存的烟花爆竹,面对隐患,我们立即将这些危险品妥善清理,并依法查处相关责任人。然而,隐患的消除仅仅是第一步,为了让更多群众理解禁燃禁放的意义,我们组织了一场宣传活动,挨家挨户宣讲政策,并联合街道办开展现场演示。一位老人在活动结束后感慨道:“以前觉得放鞭炮是个传统,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危害,现在明白了。”
不仅是禁燃禁放,我们还在污染治理中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服务与指导。一次检查中,我发现某制造企业废气排放超标,负责人却满脸无奈:“我们也想改,可是真没那么多钱。”我与同事没有简单地下发整改通知书,而是请来专业人员,为其量身定制了高效、低成本的治理方案。几个月后,这家企业不仅完成了整改,还受到了生态环境部门的肯定。
这样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治理环境不仅是打击违法行为,更是“治心”。只有让更多人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感受到政策的温度,才能真正让治理成为共治。
协作,区域治理的“纽带”
蓝天的守护,从来不是一个部门的独奏,而是一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合唱。参与治理的部门和人员,既要高效协作,也要主动作为。
每年夏季,臭氧污染都会成为防治重点。但在巡查中,我们发现部分街道办对生物质燃烧管控不力,导致问题频发。我与同事们逐一走访辖区街道办,将治理经验和政策文件带到基层。在联合督导的过程中,我们倾听一线人员的难处,也为他们提供解决思路,通过反复沟通和机制优化,臭氧污染的防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协作不仅在区域内,还体现在行业之间。作为派驻高新区大气办的民警,我从“警务预防”“警务前置”的角度,发现很多企业的生态环保意识薄弱、监管链条不够完善。于是,我们发起跨部门联动机制,与生态环境、住建等部门协同作战,探索出了“条块结合、属地共治”的模式。这一机制极大提升了治理效率,也让我更加明白,蓝天的守护,靠的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千丝万缕的联结与合力。
初心,蓝天之下的守护者
从工地巡查到政策宣传,从企业帮扶到机制创新,我的每一天都与守护蓝天息息相关。回望这段经历,我深刻体会到,公安的职责不仅在于维护治安,更在于守护生活的美好。
记得高考前的一天,我们接到举报,某工地存在夜间施工扰民的问题。我与同事连夜赶往现场,发现问题后立即处置,确保了考生的安静环境。那天早晨,当我站在晴朗的天色下,看着工地停止作业,看着周围的居民家长恢复平静,我感到无比欣慰:守护蓝天,也是守护每一个家庭的宁静与幸福。
大气污染防治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作为一名公安民警,我为自己能够参与其中感到骄傲。蓝天之下,公安的守护从未缺席,也永不止步。未来,我将继续肩负使命,与同事们一道,在蓝天保卫战中书写属于公安的光荣篇章。
来源 | 中国环境APP 作者:梅挺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环食药侦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