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DeepSeek横空出世,在全球人工智能行业掀起了惊涛骇浪。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面渗透到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2月19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专委会,召开了“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研讨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深刻改变着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过去形成的科研壁垒,在AI面前正逐渐消失。而“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有望成为我国科研突破的重大机遇。
AI助力新材料研发
实验室里“超级助手”
在AI技术的助力下,我国科学家们不仅在疾病预测、药物研发等领域取得了创新突破,而且在被国外“卡脖子”的新材料研发上也有了重要进展。一起走进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的材料人工智能研究,看看科学家们是如何利用AI在新材料研发上取得突破。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材料所博士后史桐雨现场演示了使用AI技术辅助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实验的指令是通过水热反应合成粒径在1100纳米、硅层厚度在300纳米的羧基磁性微球。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科学家给出指令后,AI在十几秒钟后就生成了一个详细的实验方案,而且还对一些关键的实验参数给出了优化建议。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材料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周文华:磁性微球尽管非常小,肉眼看不到,但是它广泛应用于各种病毒的检测,抗体药物的制备,所以是一个对于我国生命健康领域非常重要的材料。但是这个材料从制备到修饰再到应用有50多步,它的条件的优化和组合是一个天文数字,远远超过了人手和人脑的极限。
据专家介绍,由于磁性微球这种材料一直被欧美、日本等巨头企业所垄断。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如何实现技术突破是我国科研团队的目标,为此他们搭建了一个专门的人工智能系统。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材料所博士后 史桐雨:其实AI大模型给我们的方案,它的可执行性是非常高的,在一些关键的参数上面,需要我们专业的科研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校准。通过一轮轮迭代优化,让它不断进行训练,最终获得一个专业性非常高的合成方案。
另外,科研团队还自主搭建了一个机器人系统,通过AI自主撰写的代码可以操控机器人进行极端条件下的无人实验。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材料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 喻学锋:让它帮助我们更好完成实验,包括能够突破极端环境对人类的限制,具有极端的一致性,能够帮助我们把实验做得更好,能够让科学家效率更高、速度更快地把材料开发出来。
据了解,目前科研团队在AI的助力下,已经在磁性微球的研发上取得了重要突破,相关产品已经应用于多家龙头企业。
节选自《科学研究按下“快进键” AI成为实验室里的“超级助手”》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责任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