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低淘展会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孟子“性善论”的发生与形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06 16:49:43   浏览次数:9  发布人:e252****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孟子提出“性善”说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意味着一种全新人性论的出现。因此,孟子的人性论始终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以郭店简为代表的地下文献出土后,学人结合新文献对其展开研究,更是产生了一批新成果。不过,综观这些成果后会发现,因为对新文献有不同解读,如对《性自命出》之“性”的善恶归属就有根本不同的看法,如此孟子性善论的发生与形成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性”上考察谈及儒家人性论的源头,必然要追


    孟子提出“性善”说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意味着一种全新人性论的出现。因此,孟子的人性论始终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以郭店简为代表的地下文献出土后,学人结合新文献对其展开研究,更是产生了一批新成果。不过,综观这些成果后会发现,因为对新文献有不同解读,如对《性自命出》之“性”的善恶归属就有根本不同的看法,如此孟子性善论的发生与形成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性”上考察

    谈及儒家人性论的源头,必然要追溯至孔子,他最早探讨了这一问题:“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其意是很明确的,人性生而平等,并无根本差别,后天的学习与教育导致了不同。现在的问题是,这一平等的内容,是纯善、纯恶,抑或有善有恶呢?从孔子的论述来看,似乎都有可能。一方面,他高度肯定人求功利的合理性,如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甚至说,若富贵可求,即便执鞭之类低贱的事情也会做。然而,另一方面,他也明显表现出对“善”或“道义”的推崇,如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等。

    或许正因孔子有上述正反两方面的言论,所以孔子的弟子宓子贱、漆雕开及再传弟子公孙尼子等与周人世硕一样,认为性有善有恶。除此之外,还有性无善无恶与性有善有不善(有人性善、有人性恶)之说。这些观点固然有根本不同,但他们立论的基础是一致的,即皆从“生之谓性”上言。虽然性无善恶论与善恶混论有一致之处,即后天的努力使之改变,但从王充的论述看,漆雕开等人的主张居主导地位。

    仅以告子的“生之谓性”来说,此论在先秦不仅不是寡见鲜闻,反而是常态,在郭店楚简中就多有出现,如《语丛三》曰:“有天有命,有[命有性,是谓]生”;又如《语丛二》有“欲生于性”“情生于性”“爱生于亲”“喜生于性”等说法。《性自命出》中的“性”亦如是。这可从几个方面论说:其一,人虽生而有性,但心是空白的,唯有与外物接触后,在情感与教化的作用下,才会做出最终选择。其二,人生而具有喜怒等情感,接触外物,情感随之而转,即“物取之也”“所好所恶,物也”。其三,人生而有情性,始与情接近,后则与义接近。后天的教化使之转变。这些内容其实也决定了“性”之善恶的性质及其走向,正所谓“善不[善,性也]。所善所不善,势也”。这里的“势”就是“待习而后定”或“牛生而长,雁生而伸,其性[使然,人]而学或使之也”。人与动物不同,动物可以依靠本能,人则需要靠后天努力。通过这些论述,作者便得到一个结论:“其性一也,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这是对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思想的继承。

    孔子固然将“道义”视为人之终极追求,但未与“性”合在一起讲。《性自命出》则不同,此“性”虽与宓子贱的立论一样仍属善恶混论,但对性“善”的一面做出了明确的说明与肯定,如言:“爱类七,唯性爱为近仁……恶类三,唯恶不仁为近义”“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这里所说的“性善”虽与后来孟子所讲有很大距离,但足以表明作者极力推崇与肯定性“善”的面向。与其同一批出土的《教》则有根本不同,不仅提出“三性”说,而且认为“三性”是一致的:“圣人之性与中人之性,其生而未有非志。次余而也,则犹是也……及其博长而厚大也,则圣人不可由与墠之。此以民皆有性而圣人不可慕也。”“次余”是指常人之性。常人与圣人、中人一样,皆生而有“志”,且“志”的对象为“善道”。由此可知,该篇所说的“性”与“善性”相当接近,因为常人与圣人一样皆有向善的志向。

    传世文献《中庸》未明言“天命之性”为“善”,且后人对此的解释也众说不一(有善恶混论、性善论、无善无恶论等不同说法),但遍观全文可知,文中以“中和”“诚明”来论“性”,此“性”基本接近“性善”,甚至可说这已经是“性善论”了。不过,《中庸》在论“性”时,有一个基础性的工作没做,即未处理与“以生释性”的主流主张之间的关系。这一工作是由孟子完成的。孟子一方面承认人生而具有的“性”:“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另一方面认为因为有“命”在,此“性”即使是“生而具有”的,但也不能称之为“性”,真正的“性”乃为“仁、义、礼、智、圣”之“五行”。这实际上就消解了“以生释性”的传统主流说法。因此,当告子坚持“生之谓性”说时,孟子便提出严重质疑,原因在于依此则人之性与犬、牛之性无别。总之,当孟子摆脱以“生”释“性”之说时,便预示着一种全新的性论即将出现。

    从“心”上考察

    孟子创立性善论的另一关键原由在于以心论性,认为性所以善乃在于人生而具有良心。虽然“良心”一词由孟子最早提出,但其渊源有自。“心”与“性”出现的时间都很早,但与“性”不同的是,“心”很早就与道德发生关联。“心”起初指心脏,后来发展为意指人的心理、情感、认识和意志的活动,如《尚书·康诰》多次谈及心,其中“往尽乃心”之“心”指人的意志;“大伤厥考心”之“心”指人的情感;“宅心知训”“汝封之心”“朕心”之“心”皆指想法。这些“心”虽不涉及善恶,但其他篇章中的“心”则与之有关,如《盘庚上》中的“猷黜乃心”之“心”为“私心”;《秦誓》中的“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之“心”指心胸宽广、心地善良。《诗经·泮水》中甚至出现了“德心”(善意)一词:“济济多士,克广德心。”此外,《左传》中还有“仁人之心”的说法。尽管这些“心”与“良心”有很大区别,但都构成孟子提出“良心”的思想源头。因为由黜“私心”扬“德心”“仁人之心”到“良心”的提出,中间的距离其实已经较短了。不过,从整体上来说,因为心有认识、思考、判断的功能,在孟子提出“本心”之前,此义占据着主流地位。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心,如“从心所欲”“无所用心”“其心三月不违仁”等,这些“心”虽皆是从思想、想法及意志上讲的,表面上似乎与“道德”关系不大,但其实孔子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心”必须致力于道德。郭店楚简中“心”之含义更为丰富,除了上述所说含义外,还强调心对身的统率作用以及“德行内化”“求心”“养心”等方面的重要性。

    首先,强调心的统率作用。《五行》曰:“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心曰唯,莫敢不唯;诺,莫敢不诺……和则同,同则善。”此处“心”作为一身之主的思维器官。七者协调是为“同”,而“同”则表明“心”之功能正常(“善”)。

    其次,强调“求心”“养心”的重要性。《性自命出》与《五行》虽为同一批次文献,但作者应不是子思,因为其中对“心”的界定与“性”一样,属于善恶未明(即“心无定志”)。不过,最终还是指向了“善”:“凡道,心术为主。道四术,唯人道为可道也。”求“道”有四种途径(心术、诗、书、礼乐),“心术”最重要。“求心”方式包括“性爱近仁”“义道为近忠”“恶不仁为近义”,而所求之“心”乃是“仁义”之德心。作者认为“求心”是很难的,因为“近”字意味着善的情感接近心,但仍不是心。因此可以说,此“求心”之说乃是孟子“求放心”之滥觞。《尊德义》提出了“养心于子谅,忠信日益而不自知也”的主张。“子谅”即“慈良”(刘钊语),以此养心,则德行日长。此篇对“心”的看法应是孟子“恻隐之心”的思想源头。另外,这两篇出土文献对“心”的界定与传世文献《大学》所讲的“正心”颇为相似。《大学》之“心”与 “心无志”之“心”一致,因为若“心”已是“善”的,那根本就没“正”的必要。《大学》“正心”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吸收,是其“格君心之非”的思想渊源。

    最后,强调“五德内化”的关键性。《五行》开篇便以“仁”是否内在化为标准,区分了两种行:德之行与行。前者是五德(仁义礼智圣)的内在化(亦为天道),后者只是仁、义、礼、智四者的统一(亦为人道)。又因为心具有引导作用,所以心若有德,那情感便表现为德,如此,情、德统一。于是,作者子思明言:“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智,无中心之智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从文脉上看,心之忧指向的当然是能否得“天道”或“德之行”。一旦获得,心情愉悦。这应是对孔颜之乐的理论证明,即子思明确认为真正的“心”乃是对五德的认同与内化。如此可知,孟子所说的“良心”就是接着子思说的,因为孟子所说的“四心”就包括仁、义、礼、智。不过,或因“圣”易与圣人混淆,故孟子后弃之不用。

    总之,尽管孟子的“性善论”在先秦不占主流地位,但无论是从“性”还是“心”上看,其论的提出是渊源有自的,是对以往思想的综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宋代《大学》学及其现代价值研究”(23BZX02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副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邵贤曼

    新媒体编辑:崔岑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e252****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dit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