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对语言心存热爱的人,心中都矗立着一座巴别塔。
《创世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古老的时代,人们曾计划建造一座通天塔,以此传扬人类的功名。然而这番雄心却惊动了shen祇:如果凡人能完成这一壮举,今后哪里还有人做不到的事?于是,shen扰乱人类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到各地,建造通天塔的豪情就此化为泡影。后世将建塔之地称为巴别,这座塔也就得名巴别塔——在希伯来语 中,“巴别”是“变乱、混淆”的意思。
巴别塔的传说有无数解读方式,其中最为语言学和翻译学研究者津津乐道的一点是:
【这座塔得以动工的前提,是天下万民语言统一,齐心协力。巴别塔也顺理成章地成了象征语言、翻译与交流的意象。】
可见“语言的力量”与“翻译的可能”是巴别塔》重点探讨的主题。在书写材料相对稀少珍贵、文字传播受到诸多限制的古代,语言文字一度承载着某种不容忽视、令人敬畏的力量。
即便在信息碎片化、机器可以迅速产出文字的当代,语言仍然是文化群体最璀璨的珍宝。每每提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时,我们总是将汉语视作最有说服力的典范。
语言之所以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是因为语言的内核是思想。词语的外壳下包裹的是历史,是文化,是民族身份,是一方文明由诞生之初一路走过的全部记忆。
——《巴别塔》阅读笔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