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我国水稻生产连年丰收,稻谷产量连续14年保持在4000亿斤以上。伴随着丰收喜悦,阶段性米价下跌、收储压力等问题也随之浮现,加之近期国内外大米价格倒挂,社会上再次出现稻米“多了”的声音,主张通过适当减产来稳定稻米价格,更多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这种“米多限产”的论调,看似有道理、“划得来”,实则短视且危险,一旦遭遇极端天气、国际局势变化等,后果不堪设想。
“米多限产”缺乏理论根基。粮食安全要关注总量平衡,更需关注结构优化与供应链韧性。我国稻米“多了”还是“少了”,要辩证地看。从总量上看,稻谷连年丰收,库存充足,完全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口粮消费需求,但加工等需求仍在增长,供求长期紧平衡的格局并未改变。从结构来讲,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升级,我国居民对优质稻米的需求大幅上升,但优质稻米率不足40%,库存稻谷以常规稻为主,稻米品种存在结构性失衡矛盾。
“米多限产”的邻国实践教训惨痛。日本近期大米价格飙涨,米价创31年新高,其涨幅和影响范围引发全球关注。日本市场5公斤装大米3月24日至30日的平均价格为4206日元(约人民币21.4元/斤),连续13周上涨,同比涨幅超100%,刷新了近三年来的最高价格。多地超市出现限购甚至断货现象,米价上涨也加剧了通货膨胀。这场自1993年“平成米骚动”以来最严重的大米危机,表面上是极端天气造成减产与游客消费激增的叠加效应,实则暴露了日本农业政策失效、利益集团垄断以及粮食安全体系脆弱的多重矛盾。其中,“减反政策”遗毒不容忽视。“二战”后受美国影响,日本人饮食结构逐渐变化,面增米减,导致大米因需求量下降而价格下跌,日本农协和日本稻农的利益因此受损。自1971年起,日本政府推行“减反政策”,通过补贴诱导农民减少水稻种植面积,以维持米价稳定。该政策一直延续到2018年才被废除,但此后政府还会继续预测大米的需求,并根据需求制定各地大米的生产标准,同时继续对不种大米、改种小麦和大豆等其他作物的农民发放补助金。受“减反政策”影响,日本水稻种植面积从1970年代超300万公顷降至2024年的128.2万公顷,降幅超50%;大米产量从高峰期的1445万吨降至661万吨。这种人为制造的供需紧平衡,在2024年极端高温减产与游客消费激增的双重夹击下瞬间崩溃。有日本学者表示,如果彻底根除“减反政策”,日本一年能生产约1000万吨大米,远超日本每年的大米消耗量700万吨,不但完全可以保证自给,还可以富余300万吨用于出口。
粮食供给依赖国际市场犹如“火中取栗”。在当前全球化加速演进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交错背景下,粮食资源的战略属性日益凸显,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确保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买得到粮食,依赖贸易极易诱发国家粮食安全风险。历史上,粮食问题被许多国家作为战略博弈的重要筹码,“以粮制胜”屡试不爽。1965~1968年,美国试图利用大规模粮食援助来重构南亚次大陆秩序,获取印度对越南战争的支持。1975年和1980年,美国先后两次对苏联实施了粮食禁运,恶化了苏联的粮食进口环境。近年来地缘政治争端频发,也进一步强化了粮食资源的战略属性。以俄乌冲突爆发后的大米贸易为例,印度作为全球第二大稻米生产国和第一大大米出口国,为了确保本国粮食供应,防范全球粮食危机带来的风险,自2022年9月开始实施了一系列限制大米出口的措施。受其影响,阿联酋、俄罗斯、缅甸等多个国家也先后采取了大米出口管制措施。全球大米价格在2023年7月达到2012年以来的历史峰值,给高度依赖国际大米市场的国家带来灾难性影响,埃及、利比亚、阿根廷、越南和圭亚那2023年实际食品通胀率都超过了10%。
坚定不移持续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当前,国际米价下跌是印度大米出口快速恢复、国际市场供应预期增加、需求增长放缓等各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尽管对国内稻米价格形成传导效应,但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如果我国稻谷主动减产,虽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短期收储压力,暂时稳定或推高国内稻米价格,但长期来看会削弱粮食生产能力。粮食生产具有周期性,减产容易恢复难。特别是消费弹性小的主粮,一旦产量下降,供应减少,不仅本身价格可能会剧烈反弹,而且会引发整个粮食价格大幅上涨。而国际粮食贸易量有限,一旦中国需要大规模进口,将导致国际粮价大涨,不仅买得贵甚至买不到,还会引发其他粮食进口国不满。只有“以我为主”,持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稳面积、提单产、防灾减灾等多方面着力,确保粮食稳产增产,才能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国际局势变化等突发事件,更好保障粮食安全。
面对当前大米价格下跌、收储压力增大的挑战,调减稻米产量并非良策,应通过完善储备调控、强化市场化收购、优化种植品种结构、发展深加工、拓宽大米出口渠道等多措并举,增强国内稻米市场稳定性,推动稻米价格保持在合理区间。具体包括,健全粮食储备体系,充分发挥储备粮“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的调控职能,增加储备粮收储规模;大力发展优质稻,增加优质稻米供给,消减结构性失衡;大力发展稻米加工业, 推动米制品精深加工和米糠、米胚芽及稻壳等副产品加工利用,提高稻谷就地加工转化能力,提升稻米附加值;完善稻米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把握好稻米进口规模、节奏与来源多元化,以多元进出口适度调剂国内稻米余缺。
简而言之,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要充分认识保障粮食安全对维护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在粮食产量问题上,应摒弃短视与投机思维,多措并举,坚定不移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确保生产稳定、供应持续,努力实现供需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唯有如此,方能筑牢根基,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作者: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李建平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