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评论
“零添加”标识被禁用,“躲猫猫”一样的生产日期要更清晰明了……,这些新变化令人期待。这是自2023年公布以来,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迈向精细化、科学化的又一重要举措。
新标准涉及食品添加剂、微生物检验、产品标签等领域,覆盖了从食品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过程,体现标准更高、规范更严、针对性更强的特点。这既是对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及时顺应,也是对民生关切的积极回应。
标准更高,体现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新标准要求预包装食品直接以到期日形式标示保质期,让消费者一眼看清最佳食用时间,有助于减少食品浪费。其中,《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要求6至12月龄较大婴儿的颗粒、片(块)状罐装辅助食品产品形态大小应小于5毫米,避免婴幼儿吞咽风险。这种更细化、更严格的标准既是保障国民健康的需要,也是提升食品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规范更严,强化生产经营全过程管理。新标准针对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暴露的隐患精准发力。例如,《调制肉制品生产卫生规范》等3项新制定的生产经营规范标准,强化了对重点食品类别和污染因素的过程控制。针对预制菜、外卖等新兴业态,新标准明确了原料采购、加工环境、储存运输等关键环节的卫生要求。这些新规以更严密的制度设计压缩企业“打擦边球”的空间,倒逼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
针对性更强,解决消费者实际困扰。在食品标签方面,新标准直击“虚假宣传”“标识模糊”等消费痛点,明确规定不得标注“零添加”“纯天然”等,避免误导消费者。这些要求直击市场乱象,体现了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充分尊重。此外,针对广受诟病的食品标签信息“看不清”“找不到”等问题,新标准也有了明确“解法”——要求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必须清晰易读,同时,推广应用食品数字标签,以提升消费者阅读体验。这种“问题导向”的修订逻辑,让标准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箱”,彰显了标准制定的人性化考量。
此外,新标准的健康导向更突出,于细节之处见真章。新标准要求食品标签必须详细标注过敏原信息,让过敏人群能够快速识别风险;要求预包装食品明确标示“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引导儿童合理膳食、预防肥胖等代谢疾病。这些细节调整看似微小,却有助于消费者切实降低健康风险,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食品安全是民生大事。“徒法不能以自行”,新标准的落地离不开严格的监管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一方面,各部门需加强协同,通过飞行检查、抽检监测等方式确保企业合规经营;另一方面,应鼓励公众监督,如推广“你点我检”活动,让消费者成为食品安全的监督员。同时,对违法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形成震慑效应。乘着新标准带来的东风,期待各方合力升级“舌尖上的安全”,铺就美好生活的坚实底色。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八舌(媒体人)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管仲瑶 叶龙杰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5IN0R095】获取授权